【参政议政】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优秀成果:规范秦岭区域农家乐管理,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

2024-06-21 08:59

《规范秦岭区域农家乐管理,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》被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选为书面交流材料。撰写人为全国政协委员、致公党陕西省委会主委张华俊。

全文如下:

2022年12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,把发展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、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战略性举措。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、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、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。当前,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,经济总量持续增长,产业发展迅速,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。

农家乐对促进农村旅游、调整产业结构、提升绿色产业、提升居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显著。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,有利于助推县域经济进一步提升。秦岭区域农家乐发展多年,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,也出现了无序发展苗头。带来的生活污水、废弃物垃圾以及侵占耕地、林地、河道等问题日渐严重,对秦岭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。亟需处理好秦岭生态保护与农家乐发展的关系,推动秦岭区域县域休闲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一、存在问题

一是准入不严。农家乐审批流程不够健全,地质灾害风险排查、用房用地合规等前置审核,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审批,污水排放、油烟处理、等现场踏勘衔接不严密,造成部分农家乐“带病”开办运营。

二是执法不严。对农家乐违规经营批评警告多、关停取缔少,违法成本较低,没有形成警示和震慑效应,乱搭乱建、乱排乱放等“五乱”问题时有发生。

三是监管不严。沿山区县对农家乐管理重视程度还不够高,缺乏常态化监管的主动性。部门之间监管信息不对称,联合检查机制不健全,农家乐监管存在“缺位错位”现象。

四是管理落后。秦岭区域农家乐整体上还存在标准不高、基础设施差、同质化严重、经营单一、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,制约着高质量县域休闲经济发展。

二、建议

1.规划引领,挖掘文化。整合各方面资源,成立农家乐协会、农家乐研究院,指导和规范农家乐发展,推进农家乐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。尽快编制农家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,在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,打造特色农家乐集群,探索成片成群落地集聚式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。充分挖掘村情村史、民风民俗、名人乡贤等特色文化,把文化元素融入农家乐建设,将农家乐经济与本地历史文化、自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,推动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。

2.分类施策,严格准入。加强和改进农家乐名录制管理,对用地不合法、选址不合规的;对存在“五乱”问题的;对证照不全等违规经营的,分别采取关停取缔、停业整顿、限期整改等措施。对通过验收的农家乐向社会公布,悬挂明显统一的等级分类标识,并建立“一户一档”农家乐信息档案。

同时,设立农家乐选址和空间管控前置联评制度,峪口内农家乐要建立应急预案,停止秦岭范围内农家乐证照办理,保护秦岭生态,为绿色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

3.强化统筹,夯实责任。严格落实《陕西省秦岭地区农家乐管理办法》,组建多部门巡察机构,建立三级管理责任清单,夯实区县属地责任、镇街主体责任、部门监管责任,规范标准流程,增强监管合力,防止问题反弹。完善巡查、暗访、评比制度,建立警告、停业、取缔程序,健全督办、通报、问责机制,坚决守住秦岭生态保护底线。

4.促进农家乐产业转型发展。改“旧”迎“新”,打造精品特色民宿集群,是农家乐转型发展的新方向。首先,进行房屋改造、园林景观提升、文化艺术点缀;其次,开展种植园采摘、养殖园互动等特色项目,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,乡村文化(例如:秦腔戏、户县农民画、剪纸、皮影,面馍、社火、农村集市、庙会、民间故事等),为游客提供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商、养、学、闲、情、奇等全新体验。打造国家级、省级休闲农家乐标准化示范村,创建县域休闲康养经济示范区。